中科大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1.6分组延迟、丢失和吞吐量笔记
- 游戏开发
- 2025-09-19 14:00:01

分组延时、丢失和吞吐量笔记 一、分组丢失及其原因
分组丢失原因:
路由器中的每条链路都对应一个队列。分组通过查路由表决定通过哪条队列和链路传输。如果队列已满,新到的分组将被丢弃。为什么队列不能无限长:
太长的队列会导致传输延迟过高,用户无法忍受。网络传输有一个延迟上限,超过这个上限即使分组到达也变得没有意义。 二、分组传输的延迟类型处理延迟:
路由器检查分组错误、提取目标IP地址、查路由表及处理其他字段所需的时间。通常是微秒级或更少。排队延迟:
分组在队列中等待传输的时间。是随机的,取决于当时的网络拥塞程度。传输延迟:
路由器将分组通过链路传输出去所需的时间。取决于分组长度(l)和链路带宽(r),计算公式为 l / r。传播延迟:
分组中的比特在链路上传播所需的时间。取决于链路距离(d)和电磁波速率(s),计算公式为 d / s。 三、流量强度与排队延迟流量强度定义:
流量强度(Intensity) = 每秒到达链路的比特数 / 链路的带宽。公式:Intensity = αl / Rb α:每秒到达的分组数l:每个分组的长度(比特)Rb:链路的带宽(比特/秒)流量强度与排队延迟的关系:
流量强度在0和1之间。流量强度接近0时,排队延迟很少。流量强度接近1时,排队延迟趋于无穷大,分组容易丢失。 四、分组传输路径与延迟路径构成:
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的路径由多个“跳”组成,每跳经过一个路由器。每跳都会引入处理延迟、排队延迟、传输延迟和传播延迟。往返延迟测量:
使用traceroute工具可以测量从源到目标经过每跳的往返延迟。traceroute通过发送TTL递增的ICMP探测包来实现。 五、分组丢失后的处理链路可靠性:
可靠的链路(如无线链路)会在链路层提供重传机制。不可靠的链路(如以太网)不会提供重传,丢失的分组由上层或原主机负责。重传机制:
上层协议(如TCP)可以在丢失时触发重传。使用UDP的应用进程则不负责重传,丢失的分组直接丢弃。 六、吞吐量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吞吐量定义:
单位时间内从源主机向目标主机成功传输的有效比特数。分为瞬间吞吐量和平均吞吐量。瓶颈链路:
路径中带宽最小的链路称为瓶颈链路。从源到目标的吞吐量取决于瓶颈链路的带宽。多主机共享链路:
链路是公用的,多个主机的通信可能同时使用该链路。每个主机的通信带宽是链路总带宽的1/n(n为使用该链路的主机数)。中科大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1.6分组延迟、丢失和吞吐量笔记由讯客互联游戏开发栏目发布,感谢您对讯客互联的认可,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,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,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中科大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1.6分组延迟、丢失和吞吐量笔记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