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开源代码  > 

【软考-架构】1.3、磁盘-输入输出技术-总线

【软考-架构】1.3、磁盘-输入输出技术-总线

GitHub地址: github /tyronczt/system_architect 资料&文章更新

文章目录 存储系统💯考试真题输入输出技术💯考试真题第一题第二题

存储系统

寻道时间是指磁头移动到磁道所需的时间;

等待时间为等待读写的扇区转到磁头下方所用的时间;

💯考试真题

(1)处理11个记录的最长时间为(C. 366ms)

原因分析:

单缓冲区的限制 系统使用单缓冲区时,每次只能读取一个逻辑记录到缓冲区中,处理完该记录后才能读取下一个。当磁盘旋转时,磁头需要等待目标逻辑记录重新转到其起始位置才能读取。时间计算逻辑 磁盘旋转周期为33ms,每个物理块读取时间为3ms(33ms / 11块)。处理第一个记录R0:读取3ms + 处理3ms = 6ms。此时磁头已移动到R2的起始位置。处理后续记录(R1~R10): 每个记录需要等待磁盘旋转一周(33ms)才能回到起始位置,再加上读取3ms和处理3ms,共需 33ms + 3ms + 3ms = 39ms/个。 但实际计算中,需考虑处理完前一个记录后磁头的位置。例如,处理R0后,磁头在R2起始处,此时需等待磁盘旋转至R1起始处(需30ms),再加上读取和处理时间(3ms + 3ms = 6ms),总耗时 36ms/个 136。总时间:R0的6ms + 后续10个记录的36ms × 10 = 6 + 360 = 366ms。

(2)优化存储后的最少时间为(B. 66ms)

优化策略:

逻辑记录的间隔分布 将逻辑记录按间隔排列,例如优化后的顺序为:R0, R6, R1, R7, R2, R8, …, R5。这样处理完一个记录后,磁头恰好位于下一个记录的起始位置,无需等待磁盘旋转一周。时间计算逻辑 每个记录的处理周期为 读取3ms + 处理3ms = 6ms。总时间:11个记录 × 6ms = 66ms 369。

关键结论

最长时间由单缓冲区导致的旋转等待时间决定,优化前总耗时 366ms。最少时间通过优化存储分布消除旋转等待时间,优化后总耗时 66ms。

关键分析步骤

初始位置:磁头位于21号柱面。距离计算: 23号柱面(②、③、⑧)距离为2(最近)。17号柱面(①、⑤、⑦)距离为4。32号柱面(④、⑥)距离为11。38号柱面(⑨)距离为17(最远)。 调度顺序: 第一步:处理最近的23号柱面请求(②、③、⑧)。根据题目表格中请求的原始顺序,优先处理②→③→⑧(同一柱面请求按出现顺序处理)。第二步:磁头移动到23号柱面后,下一个最近的柱面是17号(距离6),处理①、⑤、⑦(同一柱面按出现顺序)。第三步:磁头移动到17号柱面后,下一个最近的柱面是32号(距离15),处理④→⑥。第四步:最后处理38号柱面的⑨。 选项匹配: D选项(②⑧③⑤⑦①④⑥⑨): 与推导结果一致,符合SSTF逻辑(23→17→32→38),且同一柱面请求按原始顺序排列。

结论

正确答案为选项D:②⑧③⑤⑦①④⑥⑨。 该顺序严格遵循最短移臂调度算法,确保每次磁头移动距离最短,并合理处理同一柱面内的请求顺序。

输入输出技术

【常考】计算机和外设间的数据交互方式:

程序控制(查询)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(直接主存存取)

在一个总线周期结束后,CPU会响应DMA请求开始读取数据;CPU响应程序中断方式请求是在一条指令执行结束时。

💯考试真题

第一题

根据计算机系统中输入/输出控制方式的特点,正确答案为 D. DMA。

解析:

DMA(Direct Memory Access,直接存储器存取) 是一种完全由硬件控制的数据传输方式。其核心特点是:

无需CPU程序指令介入传输过程 在DMA方式下,CPU仅在数据传输的开始阶段(初始化DMA控制器)和结束阶段(处理中断)进行干预,而具体的数据传输由DMA控制器直接管理内存与外设之间的数据通路完成。硬件接管总线控制权 DMA控制器通过向CPU申请总线控制权,接管系统总线后直接与内存交互,数据块传输完全由硬件实现,无需CPU逐条执行指令。与其他方式的对比 程序查询/无条件传送:CPU需持续轮询或直接控制数据传送。中断方式:每个数据传输需CPU响应中断并执行服务程序。DMA:仅在数据块传输的起始和结束时需要CPU参与,数据传输过程完全独立。

结论:

DMA方式通过硬件控制器实现高效、独立的数据传输,显著减少CPU负担,适用于高速、大批量数据交换场景(如磁盘、网络设备)。

第二题

正确的选项是 C.单总线结构在一个总线上适应不同种类的设备,设计复杂导致性能降低,具体分析如下:

选项解析

选项A 错误。串行总线(如USB、SATA)适合长距离数据传输,而非近距离高速传输。串行总线通过差分信号技术(如双绞线)有效抑制线间串扰,抗干扰能力强,更适合远距离通信。而并行总线因多线间信号同步问题,在长距离传输时容易因时序差异和干扰导致速率受限 。选项B 错误。并行总线(如PCI、ISA)适合近距离高速数据传输,而非长距离。并行总线通过多数据通道同时传输数据位,理论速率高,但提升时钟频率会加剧信号时序同步问题和线间干扰,难以适应长距离传输。长距离场景下,串行总线更具优势 。选项C 正确。单总线结构(如早期ISA总线)将所有设备连接到同一总线上,虽然设计简单、易于扩展,但需分时工作(同一时刻只能有一对设备通信),导致系统整体性能受限。此外,适应不同种类设备的协议和控制逻辑会增加设计复杂性,进一步影响效率。选项D 错误。半双工总线(如对讲机通信)支持双向数据传输,但同一时刻只能单向传输,需交替进行。选项D混淆了“半双工”与“单工”的概念(单工总线仅支持单向传输,如广播) 。

总结

串行总线:长距离、抗干扰,通过差分信号提升速率(如USB 3.0可达5Gbps)。并行总线:近距离、高速但成本高,时钟频率提升受限(如PCI总线频率通常不超过33MHz)。单总线结构:设计简单但性能瓶颈显著,多设备分时操作导致效率下降 。半双工与全双工:半双工支持双向交替传输,全双工可同时双向传输(如以太网) 。
标签:

【软考-架构】1.3、磁盘-输入输出技术-总线由讯客互联开源代码栏目发布,感谢您对讯客互联的认可,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,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,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【软考-架构】1.3、磁盘-输入输出技术-总线